為了孕育健康的后代,首先應創造適宜的環境和良好的條件科學生育,夫婦雙方在健康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狀態下受孕,孕前準備工作主要分為三類:心理、身體、物質。心理準備主要是調整心理、精神狀態,準備迎接新生命的誕生;身體方面的準備是指及時醫治可能會影響孕期母兒健康的疾病,遠離可能危害胎兒健康的危險因素;物質方面的準備是指做好孕期及哺育孩子所需物質及資金儲備,保證母嬰健康。懷孕前應盡量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
1. 避免患病期或大病初愈受孕,以防對生殖細胞產生不利影響。
2. 避免“坐上喜”,即避免新婚當月受孕。因為新婚勞累、飲酒、性生活頻繁,同時易患感冒和各種傳染病,這些都會影響生殖細胞質量,難以播下優良的種子。
4. 避免雙方高齡懷孕。35歲以上婦女發生染色體畸變而導致畸形胎兒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婦女最佳生育年齡是24~30歲。
5. 避免孕前接觸放射線和劇毒物質。如反復接觸劇毒農藥和化學品,需至少脫離接觸3個月后受孕,以避免胎兒畸形。
6. 避免煙酒。因為吸煙會降低受孕能力;煙中的尼古丁和酒中的乙醇還可損害精、卵細胞,并可發生流產、死胎和胎兒畸形,胎兒低體重、生長遲緩的發生率較高;影響胎兒腦細胞發育從而影響孩子嬰兒期的智力發育。因此應停止煙酒2—3個月后再受孕。應該強調的是,丈夫吸煙還會造成妻子被動吸煙,與孕婦吸煙對孩子的影響程度是等同的,也應在妻子受孕前避免煙酒。
7. 避免產后、流產后立即受孕。流產、分娩使子宮內膜受傷,立即受孕容易造成身體損害,應至少半年后再受孕。
8. 避免服藥時受孕。如你因某種疾病須服用藥物的話,孕前應向醫生咨詢你所用藥物是否影響受孕能力,是否影響胚胎發育,盡可能換用對胚胎安全的藥物,盡可能不服藥,盡可能不服用非處方藥。
9. 避免情緒壓抑受孕。焦慮抑郁的精神狀態和沉重的思想負擔都會影響精子、卵子的質量,因此當小家庭出現不愉快的事時應避免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