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做媽媽的人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平時覺得孩子挺可愛的,可是他犯了點小錯誤,卻能讓自己勃然大怒,甚至打罵孩子,但事后又挺后悔。“暴脾氣”一上來,為什么這么難控制呢?近日一位媽媽詳細說出了她的家庭故事,而經心理醫生分析發現,原來,她把對丈夫的憤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因此對孩子特別管不住自己的脾氣。
W的敘述:我是一個十歲孩子的媽媽,平時動不動就發脾氣,特別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沒有耐心。每次發完脾氣后,又覺得很后悔。
2003年左右我婆婆同我們一起住,我發覺以前和老公有什么不開心,他會讓著我,但現在卻總是跟我爭執。我需要老公陪我,時不時會關心我,在我不開心的時候能跟我溝通,而這些他是做不到的。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不夠尊重他,不能及時去表揚孩子,明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可就是改不掉。我很希望老公能幫幫我,但事與愿違,有時反而因為他的加入,我們會在孩子面前爭吵。我想先從自己身上改,但我又怕自己越弄越糟。
孩子只占煩惱的小部分
孩子真的有所說的那么讓人心煩嗎?廣州韋志中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賴麗妍說,實際上,孩子給W的煩惱,大概只有30%那么多,其余的都是因為夫妻關系不好造成的。
在W的敘述里提到“需要老公關心”,“發脾氣的時候,希望他能幫幫我”,對丈夫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和婆婆住到一起后關系就更緊張了。賴麗妍指出,丈夫不理解自己,可以找很多原因為他“辯解”,但不滿卻積累在心里,如果孩子稍有不如意的表現,這些不滿就一股腦發泄在他身上了。
另外,W對孩子有期待,希望他成為自己想象中的乖孩子,其中也包含了對家庭關系的控制欲望,但控制丈夫和婆婆很難,所以孩子又一次成為了發泄的焦點。
賴麗妍指出,像這樣的遷怒很常見,對孩子的懲罰往往比他犯的錯要重。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煩惱,不妨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夫妻關系不滿更多。
愛不足夠 所以很難給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不夠尊重他,可是改不掉。”看到這句話,做媽媽的可能很心酸,為什么會改不掉這樣的習慣呢?賴麗妍給出了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想通過打罵孩子來引起丈夫的注意,因為發脾氣的時候,丈夫也許會來管這件事。但是他能發揮多大作用呢?像W的經歷一樣,“臨場勸告”往往會讓怒氣越燃越大。賴麗妍指出,首先我們要轉移一下重心,丈夫平時的關心比在發脾氣時插手有用得多,如果她能告訴丈夫,自己需要什么,他會做得比現在好。
第二個原因,可能和W的原生家庭有關。原生家庭是指我們長大的那個家庭,在這個家庭里耳濡目染的親情模式,會延續到以后自己的家庭中。賴麗妍說,如果你覺得家庭關系總是有讓人不愉快的地方,最好回憶一下,自己從前的家庭是什么樣的?是不是有類似的問題?若從前沒有形成愛的習慣,那么即使想給孩子更多的愛,也會有“拿不出來”的感覺。
做家庭的積極因子
脾氣不好的壞習慣,是不是因為沒有愛的習慣就無法改變呢?賴麗妍說,家庭關系有很多因子組成,其中一個散發積極的能量,其他的也會隨著它改變。而像W一樣,很多媽媽也希望自己能先做些改變,對此,賴麗妍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孩子正在形成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系統,“什么是我的錯,什么不是”,“我是不是比別人差”,“發生了這樣的事,是我的原因嗎?”?梢哉f在他的小腦袋里,任何來自爸爸媽媽的信息,都會被添加到這個系統中去。在孩子面前吵架,給他一些不適當的懲罰,對他的評價系統是種傷害。因此,要告訴孩子,自己有時候脾氣暴躁不是他的錯,是媽媽自己的原因。
第二是尋找家庭以外的支持。有的媽媽在生了孩子之后,生活圈子也縮小了,一門心思投在家庭上,好的家庭關系讓人覺得很快樂,但一定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其他的情緒發泄的方法,如果有煩惱但找不到人說話,找不到支持,情緒會容易集中發泄在某個家人身上。
最后,像W這樣意識到自己有一些問題,就更應該注意反省,比如,和丈夫溝通比較少,但卻希望他無條件的關心自己,希望他自己去發現“我需要什么”,像這樣的問題,應盡量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負責任。(陳舉)
為你的情緒畫張畫
做媽媽的如果感到情緒很混亂,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可按照下面的方法,梳理一遍情緒。
1.在安靜的環境中,寫下任何你想到的事情,然后按重要的程度排序;
2.發現自己的情緒,對W來說,可能會發現對孩子的煩躁,然后是對丈夫的憤怒和委屈;
3.為每種情緒畫張畫,通過繪畫釋放情緒。
做的時候盡量投入,展開聯想,把相關的事情都帶進來。如果覺得自己心情很亂,沒辦法很好的完成這件事,可以由心理醫生引導完成。